周刊(第2期):从笔记软件谈被体制化

2022-01-23
6分钟阅读时长

从笔记软件谈被体制化

前两周,一则收购消息,在偌大的中文互联网上,几乎没有掀起任何的讨论:

为知笔记并入 ONES,WizNote X 迎来新的征程

我是为知笔记的老用户了,从 2011 年就开始使用为知笔记,即便是现在不怎么使用的情况下,也已经把 VIP 会员续费到了 2024 年。在我看来,为知笔记是一个气质与众不同的互联网产品:

  • 在互联网上几乎没看到这款产品主动来宣传自己,都是靠用户的口碑传播,最开始我也是通过用户的介绍知道这款产品的。
  • 是最早支持 Markdown 的笔记本软件,这在我最开始了解 MD 并且开始用这个格式来记录笔记时起了很大的帮助。
  • 价格良心。

所以,当看到为知笔记被收购的新闻,心情还是有些复杂的。我大体知道一些互联网产品的玩法,知道为知笔记应该生存的不太好,被收购了也许对团队是个好事。

于是,我开始回想起来,到底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我开始慢慢抛弃了传统的笔记软件,以及我现在都用什么方式记录笔记。

在 Evernote 刚出来的时候,多端可用、可以收藏文章、记录自己的笔记等等,我也大概是那时候开始记录笔记的,然后就是后来使用网易云笔记,再到主力使用为知笔记。

让我逐渐意识到不应该把笔记托管到笔记软件上,有那么几个原因:

  • 笔记软件之间竞争激烈,可能你从 A 家换到 B 家的产品时,数据的迁移是个大问题,有时候就不得不丢掉一部分难迁移的数据。比如把数据从 Evernote 迁移出来就很麻烦,还好我之前放在这里的笔记也不太用得上了。

  • Markdown 格式开始流行以后。

我大概是从2015年开始用MD格式开始写笔记的,这种格式马上就让我爱上了记录笔记:

  • 格式对比LaTex来说太简单了,只有常见的几种格式,易学易写。
  • 纯文本格式,这意味着用任何文本编辑器就能打开。
  • 搭配好用的编辑器,能获得”所见即所得“的体验。

由此,我开始反思之前对笔记本软件的使用:以往都将数据的格式和具体的软件绑定了,这是后面一系列问题(迁移难、文本编辑器打不开)的核心原因。

这样,我慢慢意识到,对记录笔记工具这件事情,应该是这样的:

  • 格式通用,且是纯文本格式。
  • 由于上面这个限制条件,于是就能将格式和写作软件解除绑定,我能在用不惯一款写作工具的时候,毫不费力的用另一款支持这个通用格式的软件继续写我的笔记。
  • 而为知笔记之类的笔记软件,即便后来支持了MD格式,也存储为自己的私有格式,导致了导出数据麻烦。

我后来也是这样实践的:本地建一个仓库,在里面写MD格式文件,搭配顺手的MD编辑器,需要存储的时候将这个仓库同步到云端。

现在看来,能让这个写笔记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有这么几个契机:

  • MD格式开始流行。
  • 由于这个格式开始流行,雨后春笋般出来了很多相关编辑器。用现在的话来说,MD编辑器这个领域开始卷了起来,这样做为用户就有了很多选择,依赖关系反转。
  • 微软收购Github之后,创建私人仓库变得轻而易举。(有钱,真的能让用户为所欲为。)

”笔记格式,应该和笔记软件解绑“,这样我就不会被绑定在一个具体的软件里面了,就不会被一个具体的软件所”体制化“。我怀疑这类想法,很大程度上受到最喜欢的《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影响:电影里在监狱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布,已经被监狱”体制化“,这导致他出去监狱没多久就适应不了不被体制化的生活,选择了上吊自杀。

These walls are funny.First you hate them,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Enough time passes,gets so you depend on them.That’s institutionalized.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除了《肖申克的救赎》以外,成长过程中目睹父辈的人因为下岗被体制甩出来,恐怕也是影响我思考个体和体制关系的原因。

”去体制化“的想法,除了影响我笔记方式的选择之外,还在其他地方有影响:

  • 公司是一个体制平台,雇员跟平台之间应该是双赢的关系才是良性的,雇员切不能将自己的技能等局限于特定的公司、平台上。
  • 十年前我刚开始自建博客开始写博客的时候,用的是WordPress,这也是一套封闭的技术栈。后来也是全面换用了MD方案:MD写文字、hugo负责渲染MD形成静态文件,哪一天我不爽了,可以换另一个hugo主题,甚至把hugo这个渲染方案换掉。
  • 对于现在的自媒体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之类的,做为创作者应该利用平台,创作者与这类自媒体平台的关系是依附关系,这些平台是渠道之一,而不是唯一渠道,一旦唯一这就变成了依赖关系。

有类似的词语形容这种依赖关系:路径依赖,百度百科中对“路径依赖”的解释是:

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斯,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诺斯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总结起来:

  • 内容(技能)应该是开放的,不应局限于特定的软件(平台)。
  • 个体和平台之间,应该是依附关系,而不是依赖关系。
  • 体制容易让人产生惯性,而一旦进入惯性,再走出来就会很难。

到这里,只是谈了我记录笔记工具方式的变化,后面再找一期专门讲讲我自己是怎么记录笔记的。

相关推荐

王川微博

王川在微博上正好也谈到一些工作选择上的看法:

提高调整纠错的能力的… - @硅谷王川的微博 - 微博

要从事流动性好,通用程度高,虚拟程度高的事业。

通用程度低的工作和服务,一旦失去现有客户,很难找到新的市场和应用,因此被迫中止,之前的努力无法重复利用,完全白费。

我想这里的观点,是类似的。

Typora

我现在主力用的MD编辑器是Typora,这款软件给我很棒的写作体验(包括本文也是用这个软件写作),前段时间Typora 1.0正式版宣布收费之后果断第一时间买了正版支持。

Logseq

笔记本软件最近几年确实出来太多玩家,”软件太多,用户都不够分了“。其中有一家中国起步的开源笔记软件Logseq,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在github上开源吸引了国内外的很多用户,最后成立了公司专职做这款产品。小宇宙上有创始人的访谈:7. 跟 Logseq 的创造者天生聊聊 Logseq 的故事,有意思的是,很多投资人是这款产品的使用者,甚至还提交了PR,这应该是很少见的。

为知笔记创始人的访谈

Teahour上有一期为知笔记创始人的访谈节目,算是对这款产品有了一些了解:Teahour: #46 - 和为知笔记的 CTO 聊聊他的经历和技术

其他推荐

《Linux C编程一站式学习》

《Linux C编程一站式学习 》是一本在国内广受好评的C语言初学者教程,豆瓣评分9.0。

可惜,后来已经不再版,早期作者曾经开放了免费的版本,但是可能内容和正式版有不少区别: Linux C编程一站式学习

而且,现在免费版本也不再更新了。

即便是现在,很少人会直接拿C写代码,C语言慢慢变成了“云时代的汇编语言”,但是学习一点C语言,对于了解系统还是很有帮助的。

《大妈的世界》

最后推荐最近看的剧《大妈的世界 》,由87版《西游记》玉兔精扮演者李玲玉出演,每一集大概5分钟,主题涉及反诈骗、广场舞、互联网等大妈日常的生活话题,轻松搞笑,在临近春节的时间点,倒是不错的能和父母一起看的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