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第4期):为什么我还在看中国足球
引言:虎年大年初一的晚上,一场脆败发生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国客场对越南队的比赛上。如今,“你居然还在看中国男足”,仿佛已成一句骂人的质问。本期从我角度来谈谈,我眼中的中国足球,以及说说我为什么还一直在关注这个领域。
我为什么还在看中国足球
我从94年开始看球,中国足球绝大部分的重要比赛都看了:94年亚运会决赛输给乌兹别克斯坦、97年大连金州被伊朗逆转、2002年世界杯出线…太多了,数不过来,算是从我开始看球之后就一直有关注中国足球。
在看国足比赛二十多年之后,慢慢地从一个参与者、评论者的角色,切换到了近似于第三方视角的观察者角色。切换到这个视角之后,让我能从里面各种情绪里抽离出来,当然高兴的时候也会像个普通球迷那样欢乐,比如2017年世界杯预选赛击败韩国这样的比赛。
我国虽然在奥运会上取得了看似很好的成绩,金牌数总是保持前列,但是有一说一,并不算是体育大国,更别提强国了。
只看我们占优势、能取得好成绩的项目,大多有这样的特点:小众、冷门,这样的特点直接导致这样的项目,实际是商业化程度很低的领域。这样的领域,国外参与的人不会太多,也因此可以继续沿用以前我们擅长的打法:集中力量办大事,换到体育这个领域,就是所谓的“举国体制”。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用较少的资源拿到不错的效果,因为大部分人只关注金银牌这些数字,并不关心你怎么拿到的。这个策略,用知乎上一个回答的话来说叫“田忌赛马”,见:为什么中国的其他运动项目那么强,到了男足这里就不行呢?
在商业化、职业化很好的体育项目,比如足球、篮球、网球等等领域,我们的成绩就不这么好了,李娜、姚明、刘翔是少数在这些领域拿得出手的世界级运动员。(后面会专门谈谈女足)
一言以蔽之:举国体制从目前的成绩来看,并不适合职业化、商业化很好的体育项目。
“足球是体育工业化的集大成者”(见(为什么整个中国都知道中国足球的问题,为什么还是没有办法解决? - 知乎),所以它不像其他领域那样,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基础。
所以,男足的存在,在我看来更多像是一个“大型的社会实验”,我在这个实验中,看到不同的政策、体制、行政干预、市场行为等对这个运动的影响,看到各方参与者、评论者、媒体的所作所为,从中能看到某些我们社会的缩影。
男足也是“客观规律”的具象化代言人(见中国男足挺好的,理直… - @祝佳音的微博 - 微博):
男足不跟你讲这些虚的,不按科学规律办事就是不行。给钱诱惑也不行,立规矩骂人也不行,做思想工作说服不行,临时加班加练也不行。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行就是不行。
相对其他很多领域,足球的成绩更透明、公开,足球运动一直在提醒我要尊重“客观规律”。
足球在中国,属于“参与度很低,但是关注度高”的体育项目。在这样的领域:看起来中超火爆的时候现场能有几万球迷现场观赛,看起来花了很多钱、投入了很多人力,但是只要没有按照足球的“客观规律”办事,成绩马上就能打脸,公开透明。
规则透明、结果公开,等等这些都是我一直还在关注这个“大型社会实验”的原因。
番外
番外篇里,试图简单科普关于中国足球相关的几个常见问题。
“14亿人里为什么就选不出11个能踢球的人?”
这是最常见的问题了,用类比的方式试图回答一下,这就好比问:“这么大一块沙漠为什么就种不出几棵树来?”。显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我国在足球从业人员领域属于“沙漠”,只是看起来热闹,仅此而已。
我们的选材不是从14亿里选,而是足球注册球员里面选(中国好像只有几万足球从业人口),这个基数对比足球发达国家差的很多。
怎么看待女足的成绩比男足好这么多?
女足有过比男足更光辉的历史:奥运会银牌、世界杯亚军。但是需要认识到,这些成绩的取得,已经年代久远,距离现在有20多年了。
取得这些成绩很大的原因是:
- 由于宗教、妇女地位等原因,参与女足运动的国家并不多。
- 当时职业化的女足并不多。
比如在亚洲,男足要打世界杯预选赛、亚洲杯决赛这样的比赛,都要先进行一轮预选赛,因为有50多个国家参与;而女足对应的比赛,则无需预选赛,因为参与的队伍实在不多,比如一大批相对落后的国家派不出女足,比如阿拉伯国家也不让女足参赛(这次女足亚洲杯伊朗倒是参赛了)。
另外,说到女足职业化。随着欧美女足职业联赛的发展,她们的水平提高了很多,此消彼长,这就是后来北京奥运会、东京奥运会大比分输球,以及世界排名一路滑到19名的原因。
做一个可能不正确的类比:10个人参加的比赛里,取得第3名的成绩,确实比50个人参加的比赛里取得第10名,看起来好看一些。
但是,即便抛开职业化、商业化、参赛队伍基数等因素,有一说一,女足的精气神确实比男足要高出一大截来,尤其在春节密集得看了几场男足、女足的比赛对比就更明显了。
豆瓣上有人整理了本届女足亚洲杯现役国家队成员的介绍:中国女足现役国家队队员介绍(亚洲杯来了)
是否一定要“搞好足球”?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我不认为一定有“搞好足球”的必要,毕竟比这个事情重要的事情还有很多,“足球”也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我比较同意知乎这个回答里的几段话:为什么整个中国都知道中国足球的问题,为什么还是没有办法解决? - 知乎
因为和整个国家要解决的问题来比,中国足球不重要。
…
有基建重要吗?有国防重要吗?有教育重要吗?有医疗重要吗?有扶贫攻坚重要吗?有抗击疫情重要吗?……三百六十行,至少得有三百行排在竞技体育前面好不好?
中国人喜欢足球吗?中国人只喜欢看足球,而且是可有可无的那种喜欢。真喜欢踢,投身足球事业的不会只有这么点。
但是不同意回答里的这句话:
中国足球的问题不是没有办法解决,要解决中国足球的问题,集国家力量有一万种办法解决。
毕竟我们还从来没有解决过,实事求是。
总结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
足球属于商业化、职业化程度很高的竞技体育项目,“举国体制”从目前来看不适用于这样的领域。
-
足球在中国属于“参与度低、关注度高”的项目,看着很热闹,实际真正参与、从业的人并不多。
-
因为早期我们只关注奥运会的金银牌,所以集中力量发展冷门项目更容易出成绩。大部分人只关注简单的数字、金银牌,不会关注背后的难易程度,“10个人参加的比赛里,取得第3名的成绩,确实比50个人参加的比赛里取得第10名,看起来好看一些。”
-
我并不认为,有一定要“搞好足球”的必要性,至少现在没有,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
-
足球在我看来是“大型社会实验”,是“客观规律的具象代言人”,规则透明、结果公开,所以我一直关注这个领域。
《只此青绿》、《千里江山图》和王希孟
虎年春晚个人认为最好的节目是脱胎于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的舞剧《只此青绿》:
最近几年看了好几个讲述《千里江山图》的纪录片,比如[国家宝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宋徽宗赵佶固然是一个糟糕的皇帝,历史惨案“靖康之耻”大半的锅都是他的。但是也不能否认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发掘、培养了天才少年王希孟,才能最后让《千里江山图》传世千年。可惜的是,王希孟就这一幅作品,后世再没有关于这个人的更多资料了。
赵佶后来把这幅画赏赐给了蔡京,蔡京跋里能勉强看到一些王希孟作画时的信息:
此卷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嵗,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踰半嵗,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今希孟已死,展卷深為悼惜。政和五年季春望太師魯國公臣京謹記
这几句话里交代了几个信息:
- 王希孟作画的时候才18岁。
- 最开始,王希孟并不出色,但是赵佶看他潜力不错,于是亲自传授技法。
- 王希孟完成这幅画,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要知道,《千里江山图》可是长达20米的巨幅画作。
- 蔡京题跋的时候,王希孟已经死了。(
今希孟已死,展卷深為悼惜
)
我特别喜欢陈丹青在局部 第一季 千里江山图里评价十八岁王希孟的这段话:
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所谓取舍和概括,可十八岁英年的王希孟呢,他是忙着做加法。人在十八岁年纪,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一点不乱。不枝蔓,不繁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那就是他的天赋了。
…
十八岁干的事,多半其实是不自知的,他好也好在不自知。照西洋人的说法,那是上帝让他干了这件事情。
我回想起来我在这个岁数的时候,也是在“做加法”,天地广阔任我遨游;年纪大了,慢慢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于是慢慢“做减法”,减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其他推荐
武侠风格的滑雪创意短片
冬奥会正在进行中,B站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武侠风格的滑雪创意短片:我悍刀愿称你为最行。
《置身事内》
一本讲解中国政经体制的好书,强烈推荐,看完之后能对国家层面宏观的很多政策等有更好的理解,比如城市化、土地财政政策、城市化等等。
Paxos原理的直观解释
这是目前看到这么多的Paxos原理解释的文章里写的最清晰的一篇了:
可靠分布式系统-paxos的直观解释 - OpenACID Blog
其他很多文章多是囫囵吞枣式的论文翻译,这篇文章有作者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图示、例子)。
Testing Distributed Systems
Testing Distributed Systems | Curated list of resources on testing distributed systems
列举了各种分布式系统、数据库的测试方案。